楚辞集注
八卷。附《楚辞辩证》二卷,《楚辞后语》六卷。宋朱熹(详见《周易平义》)撰。《楚辞集注》作于朱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荆湖南路安抚使时(1193年),或者有感于赵汝愚被罢相出朝之时(1195年)。《楚辞集注》书前题署的时间为庆元五年(1199),可知成书于1199年。《楚辞集注》一至五卷以王逸《楚辞章句》为依据,定屈原作品25篇,为《离骚》类,并将《离骚》以外各篇,冠以“离骚”二字。其编次为:卷一《离骚经》,卷二《九歌》,卷三《天问》,卷四《九章》,卷五《远游》、《卜居》、《渔父》。卷六至卷八为《续离骚》类,并于各篇之上冠以“续离骚”三字。其编次为:卷六《九辩》,卷七《招魂》(上宋玉)、《大招》(景差),卷八《惜誓》、《吊屈原》《鵩鸟赋》(上贾谊,《哀时命》(庄忌)、《招隐士》(淮南小山)。《续离骚》类的篇章取舍与《楚辞章句》不同,因朱熹认为“《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虽为骚体,然其词气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楚辞辩证》上目录),故悉删而不录。并增补贾谊《吊屈原赋》与《鵩鸟赋》,又将扬雄的《反离骚》附录于后。《集注》注释体例,多以四句为一章(偶尔有六句、八句为章的),先释词之音义,再释章之大意。每篇题下有小序,属题解,对作者、题意、写作背景、作意等加以简明阐述。多取《楚辞章句》说法,又颇发挥己见。仿《毛诗》体例,于某些章下,以赋、比、兴手法加以诠释。《楚辞辩证》分上、下卷。上卷《离骚》、《九歌》,下卷《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列专条考证旧说得失。《楚辞后语》系据晁补之《续离骚》、《变离骚》补定而成。录自荀况至吕大临五十二篇作品。此为未完成稿,只有前十七篇有解题、注释,后三十五篇只有解题而无注释。录拟骚之作,意在说明《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朱熹注释《楚辞》,是有其政治目的的。南宋时期,宋金民族矛盾尖锐,在宋统治集团内部存在主战、主和两派,朱熹属主战派,他借注《楚辞》发挥这一观点。极力颂扬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与高尚品质,以寄托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斥责扬雄失节,臣侍王莽为“屈原之罪人,而此文(《反离骚》)乃《离骚》之谗贼矣”(《反离骚》解题)。此实为对投降派及混在主战派阵营中的投机者的间接批判。《集注》是在汲取王逸《楚辞章句》与洪兴祖《楚辞补注》的成果基础上撰写的,既肯定了《章句》与《补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也指出其在释义上的不足。其学术价值在于:一、对王、洪的误解加以辩证。如关于《九章》,王逸说:“《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楚辞章句·九章》解题)。洪无异说。朱熹对王逸的某些望文生义之说,加以纠正:“《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楚辞集注·九章》解题)。从《九章》各篇诗的内容看,朱的说法颇符合实际,并广为后人认同。二、另立新说。如《招魂》,朱熹认为不但可招死人之魂,也可招生人之魂。“后世招魂之礼,有不专为死人者,如杜子美《彭衙行》云: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盖当时关、陕间风俗。道路劳苦之余,则皆为此礼,以祓除而慰安之也。”(《楚辞辩证·招魂》)。此说不失为创见。三、探求作者言外之意,阐发微词奥义。如释《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云:“言与世已不同矣,则但可屈心而抑志,虽或见尤于人,亦当一切隐忍而不与之校。衫局帆虽所遭者或有耻辱,亦当以理解遣,若攘却之而不受于怀”。因此,《集注》为继《章句》、《补注》之后影响较大的一部《楚辞》注本,受到学者们的普遍重视,并且流传极为广泛。但此书亦有一定缺点。朱熹从其理学观点出发,认为此书可“增夫三纲五典之重”(序);对表现手法极为丰富的《楚辞》,仅用赋、比、兴加以概括,未免迂腐;亦有望文生义之病,如将《怀沙》解为怀抱沙石自沉的意思;有的注也或雹欠准确,这些都是应当抛弃的。《楚辞集注》曾先刊行,今存者腊雹有宋嘉定六年(1213)章贡郡斋刊本含《楚辞辩证》,《反离骚》附后,北京图书馆藏。《楚辞后语》是朱熹死后,由其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刻印,此本今已失传。宋端平三年(1235)朱熹之孙朱鉴才将三书合刊,在《楚辞集注》中删去复见于《楚辞后语》中的《反离骚》,在《楚辞后语》中删去了复见于《楚辞集注》中的《吊屈原赋》、《鵩赋》(即《鵩鸟赋》)。此本附有邹应龙、朱在、朱鉴的三篇跋文,为今存最早、最完整的《楚辞》刊本,北京图书馆藏。1953年人民出版社曾影印出版。尚有宋、元、明、清、民国各期刻本30余种。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竖排校点本。
作者简介
合著者:(宋朝)朱熹
目录
原楚辞集注目录
离骚图
楚辞卷第一 集注
九歌图
楚辞卷第二 集注
天问图
楚辞卷第三 集注
九章图
楚辞卷第四 集注
远游图
渔父图
楚辞卷第五 集注
九辩图
楚辞卷第六 集注
招魂图
大招图
楚辞卷第七 集注
楚辞卷第八 集注
附录
七谏
九怀
九叹
九思
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经第一
释文无经字 卷一
离骚九歌第二 一本此篇以便上皆有傅字 卷二
离骚天问第三 卷三
离骚九章第四 卷四
离骚速游第五 卷五
离骚卜居第六
离骚渔父第七
以上《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今定为五卷。
续离骚九辩第八 宋玉·晁补之本此篇以下乃有傅字 卷六
续离骚招魂第九 卷七
续离骚大招第十 景差
《通志堂经解》
易
子夏易传十一卷
易数钩隐图三卷 遗论九事一卷 宋 刘牧 撰
横渠先生易说三卷 宋 张载 撰
易学一卷 宋 王〓 撰
紫岩居士易传十卷 宋 张浚 撰
汉上易传十一卷 周易卦图三卷 周易丛说一卷 宋 朱震 撰
易璇玑三卷 宋 吴沆 撰
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 宋 李衡 撰
易小传六卷 宋 沈该 撰
复斋易说六卷 宋 赵彦肃 撰
古周易一卷 宋 吕祖谦 等撰
童溪王先生易传三十卷 宋 王宗传 撰
易裨传一卷 外篇一卷 宋 林至 撰
易图说三卷 宋 吴仁杰 撰
易学启蒙通释姿闷二卷 图一卷 宋 胡方平 撰
周易玩辞十六卷 宋 项安世 撰
东谷郑先生易翼传二卷 宋 郑汝谐 撰
三易备遗十卷 宋 朱元升 撰
丙子学易编一卷 宋 李心传 撰
易学启蒙小传一卷 古经传一卷 宋 税与权 撰
水村易镜一卷 宋 林光世 撰
晦庵先生朱文公易说二十三卷 宋 朱鉴 辑
大易缉说十卷 元 王申子 撰
周易辑闻六卷 易雅一卷 筮宗一卷 宋 赵汝梅 撰
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 首一卷 宋 董楷 撰
学易记九卷 首一卷 元 李简 撰
读易私言一卷 元 许衡 撰
俞氏易集说十三卷 宋 俞琰 撰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 元 胡一桂 撰
周易发明启蒙翼传三卷 外篇一卷 元 胡一桂 撰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 辑录云峰文集易义一卷 元 胡炳文 撰
易纂言十二卷 首一卷 元 吴澄 撰
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 首一卷 元 熊良辅 撰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十四卷 首一卷 附一卷 〓周易会通 元 董真卿 撰
易图通变五卷 元 雷思齐 撰
易象图说内篇三卷 外篇三卷 元 张理 撰
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 元 张理 撰
周易参义十二卷 元 梁寅 撰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 〓 纳兰性德 撰
书
书古文迹仔弯训十六卷 宋 薛季宣 撰
三山拙斋林先生尚书全解四十卷 宋 林之奇 撰
程尚书禹贡论二卷 后论一卷 山川地理图二卷 宋 程大昌 撰
尚书说七卷 宋 黄度 撰
增修东莱书说三十五卷 首一卷 宋 吕祖谦 撰 宋 时澜 修定
书疑九卷 宋 王柏 撰
书集传或问二卷 宋 陈大猷 撰
杏溪傅氏禹贡集解二卷 宋 傅寅 撰
尚书详解十三卷 宋 胡士行 撰
尚书表注二卷 宋 金履祥 撰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 元 王天与 撰
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 首一卷 元 董鼎 撰
书纂言四卷 元 吴澄 撰
书蔡氏传旁通六卷 元 陈师凯 撰
尚书句解十三卷 元 朱祖义 撰
书集传纂疏六卷 首一卷 元 陈栎 撰
尚书通考十卷 元 黄镇成 撰
王耕野先生读书管见二卷 元 王充耘 撰
定正洪范集说一卷 首一卷 元 胡一中 撰
诗
毛诗指说一卷 唐 成伯〓 撰
诗本义十五卷 郑氏诗谱补亡一卷 宋 欧阳修 撰
李〓仲黄实夫毛诗集解四十二卷 首一卷 宋 李樗 讲义 宋 黄〓 讲义 宋 吕祖谦 释音
毛诗名物解二十卷 宋 蔡卞 撰
诗说一卷 宋 张耒 撰
诗疑二卷 宋 王柏 撰
诗传遗说六卷 宋 朱鉴 撰
逸斋诗补传三十卷 篇目一卷 宋 范处义 撰
诗集传名物钞八卷 元 许谦 撰
诗经疑问七卷 附编一卷 元 朱倬 撰 宋 赵〓 撰附编
诗解颐四卷 明 朱善 撰
春秋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 附录一卷 宋 孙复 撰
春秋皇纲论五卷 宋 王〓 撰
春秋刘氏传十五卷 宋 刘敞 撰
春秋权衡十七卷 宋 刘敞 撰
刘氏春秋意林二卷 宋 刘敞 撰
春秋年表一卷 □ 阙名 撰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 后蜀 冯继先 撰
龙学孙公春秋经解十五卷 宋 孙觉 撰
春秋臣传三十卷 宋 王当 撰
西畴居士春秋本例二十卷 宋 崔子方 撰
木讷先生春秋经筌十六卷 宋 赵鹏飞 撰
石林先生春秋传二十卷 宋 叶梦得 撰
止斋先生春秋后传十二卷 宋 陈傅良 撰
春秋集解三十卷 宋 吕祖谦 撰
左氏传说二十卷 宋 吕祖谦 撰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 附录一卷 宋 章冲 撰
春秋提纲十卷 宋 陈则通 撰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 宋 李琪 撰
春秋通说十三卷 宋 黄仲炎 撰
春秋集注十一卷 纲领一卷 宋 张洽 撰
春秋或问二十卷 宋 吕大圭 撰
春秋五论一卷 宋 吕大圭 撰
则堂先生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 纲领一卷 宋 家铉翁 撰
春秋类对赋一卷 宋戚州 徐晋卿 撰
春秋诸国统纪六卷 元 齐履谦 撰
春秋本义三十卷 首一卷 元 程端学 撰
春秋或问十卷 元 程端学 撰
春秋集传十五卷 元 赵〓 撰 明 倪尚谊 校定
春秋属辞十五卷 元 赵〓 撰
春秋师说三卷 附录二卷 元 赵〓 撰
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 元 赵〓 撰
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 首一卷 元 李廉 撰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 首一卷 元 俞皋 撰
〓全斋读春秋编十二卷 元 陈深 撰
春秋春王正月考一卷 辨疑一卷 明 张以宁 撰
三礼
新定三礼图二十卷 宋 聂崇义 集注
东岩周礼订义八十卷 首一卷 宋 王与之 撰
〓斋考工记解二卷 宋 林希逸 撰
仪礼图十七卷 旁通图一卷 附仪礼本经十七卷 宋 杨复 撰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 宋 卫〓 撰
礼经会元四卷 宋 叶时 撰
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 首一卷 宋 郑伯谦 撰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 宋 傅崧卿 注
仪礼集说十七卷 元 敖继公 撰
仪礼逸经传一卷 元 吴澄 撰
经礼补逸九卷 附录一卷 元 汪克宽 撰
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 〓 纳兰性德 撰
孝经
孝经注解一卷 唐 玄宗明皇帝 御注 宋 司马光 指解 宋 范祖禹 说
孝经大义一卷 元 董鼎 撰
孝经一卷 元 吴澄 校定
晦庵先生所定古文孝经句解一卷 元 朱申 撰
论语
南轩先生论语解十卷 宋 张〓 撰
论语集说十卷 宋 蔡节 撰
孟子
南轩先生孟子说七卷 宋 张〓 撰
孟子集注集疏十四卷 宋 蔡模 撰
孟子音义二卷 宋 孙〓 撰
四书
大学纂疏一卷 中庸纂疏一卷 论语纂疏十卷 孟子纂疏十四卷 宋 赵顺孙 撰
大学集编一卷 中庸集编一卷 论语集编十卷 孟子集编十四卷 宋 真德秀 撰
大学通一卷 中庸通一卷 论语通十卷 孟子通十四卷 元 胡炳文 撰
大学章句或问通证一卷 中庸章句或问通证一卷 论语集注通证二卷 孟子集注通证二卷 元 张存中 撰
大学章句纂笺一卷 大学或问纂笺一卷 中庸章句纂笺一卷 中庸或问纂笺一卷 论语集注纂笺十卷 孟子集注纂笺十四卷 元 詹道传 撰
四书通旨六卷 元 朱公迁 撰
四书辨疑十五卷 元 陈天祥 撰
大学集说启蒙一卷 中庸集说启蒙一卷 元 景星 撰
总经解
经典释文三十卷 唐 陆德明 撰
公是先生七经小传三卷 宋 刘敞 撰
六经奥论六卷 首一卷 宋 郑樵 撰
六经正误六卷 宋 毛居正 撰
熊先生经说七卷 元 熊朋来 撰
十一经问对五卷 元 何异孙 撰
五经蠡测六卷 明 蒋悌生 撰
下一篇
农历二月出生八字